超聲波探傷儀電視鑒寶節目的興起,讓人們目睹了文物鑒定專家的過眼神功;故宮“瓷器門”事件,又讓鑒定文物的科技手段進入大眾視野。實際上,在瓷器等文物的鑒定上,常規目測法和各種無損檢測技術都有可能出現誤判,導致漏過贗品或者誤殺真品,因此,將多種方法結合起來,是文物鑒定的基本原則 文/張田勘 7月4日上午,故宮博物院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從古器物部提取了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欲對其進行無損分析測試。不料在這一過程中出現操作失誤,樣品臺上升距離過大,致使這件珍貴的文物被檢測設備擠壓而導致損壞。此次事件被媒體曝光后引起全社會對故宮的再度關注。同時,這一被稱為“瓷器門”的偶然事故,也讓文物的無損檢測技術進入大眾視野。 無損檢測:廣泛應用的技術-超聲波探傷儀 故宮“瓷器門”發生后,有人質疑用無損檢測技術分析和鑒定文物的可靠性。對此,中科院研究生院文物科技評估中心主任王昌燧評價說,“事故的發生與操作人員的經驗不足有很大關系,但設備本身也確實存在有待改進的地方,特別是自動保護和自動報警功能。” 照此說法,此次事故顯然是操作失誤和儀器保護功能不完善兩方面因素共同所致,但人們對無損檢測結果的可靠性仍然有所疑慮。為了弄清這些問題,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無損檢測。 無損檢測技術即非破壞性檢測,它在不破壞待測物質原來的狀態、化學性質等前提下,利用聲、光、磁、電等特性,測試出待測物的內部性質、結構、元素構成、是否有缺損、缺損大小、產品年代、質地等信息,從而在總體上判斷被檢測物的真偽、好壞和功能狀況。其實,聽起來很復雜的無損檢測技術,離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不遙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每個人在醫療體檢時接受的X光透視就是應用*廣泛的無損檢測。 無損檢測與無損評價技術主要應用在工業上,是在物理學、材料科學、斷裂力學、機械工程、計算機技術及人工智能等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應用工程技術。發達國家對于無損檢測技術極為重視,例如美國明確地把無損檢測技術中心列為國家六大技術中心之一。按照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的說法,無損檢測技術總共可分為6大類約70余種,而在實際應用中比較常見的則有7種常規方法,即目視檢測、超聲檢測、射線檢測、磁粉檢測、滲透檢測、渦流檢測和聲發射檢測。 除了工業應用以外,無損檢測現在已經廣泛應用于醫療、生物學、生命科學、文物、考古、收藏等。用于文物鑒定的無損檢測分析或鑒定技術也包括多種,例如,X射線衍射技術用于金屬質文物的腐蝕機理及保護研究、壁畫制作材料及保護研究、石質文物的風化產物及保護研究、文物的產地判斷和文物防偽;顯微激光拉曼光譜用于文物顏料和古青銅器的分析;使用熱釋光法可測定文物的年代;用激光全息技術來檢測青銅器、陶瓷器文物的損傷狀況等等,這些方法都可以在對文物無損或微損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分析和鑒定。 故宮博物院應用X射線熒光光譜儀來研究和分析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并將其作為“宋代官窯瓷器研究課題”的一部分,目的就是判斷古陶瓷文物的產地、制作年代和制作工藝等。 科技“慧眼”識文物-超聲波探傷儀 文物鑒定是指運用科學方法分析、辨識文物年代、真偽、質地、用途和價值的過程。在各種鑒定方法中,無損檢測技術目前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由于文物產生的年代久遠,大多比較脆弱易損,因而利用無損檢測技術,能夠獲得對文物或古代器物的真偽、古物材質、加工工藝和藝術風格方面的信息。 較早對文物進行X射線無損檢測的是考古學家。1968年,通過對埃及圖坦卡蒙木乃伊進行透視,發現他的顱內有骨頭碎片。據此,考古學家推測這位少年法老可能死于嚴重的頭部撞擊,而且從墓穴觀察來看,有“匆忙下葬”的跡象,表明他的死亡可能比較突然。 在青銅文物的鑒定上,X射線探傷技術大顯身手。青銅器文物存在假貨,也有人進行斷裂殘損器作偽,造假者將殘片進行焊接,用銅片或者樹脂補缺后表面做舊,以假亂真。對于這種情況,只要采用X射線探傷技術拍照,就可立見真假。 拉曼光譜則是廣泛應用于文物檢測和鑒定的另一種常見技術。例如,中國研究人員左鍵等人用拉曼光譜對河南班村遺址出土的仰韶彩陶的陶彩,以及河北磁縣灣漳東魏北齊大型壁畫墓中的壁畫顏料進行無損分析,結果顯示:陶彩樣品為紅彩3塊、白彩2塊、**3塊,發現紅彩為赤鐵礦,白彩為鋁土礦,**為磁鐵礦。 熱釋光法發現于更早的17世紀,只是到了1960年美國加州大學才**用它來對古希臘羅馬陶器進行鑒定。目前,熱釋光法廣泛用于測定陶瓷、磚瓦、鑄造物和紅燒土等經高溫焙燒過的黏土類無機物的燒成年代。 無損檢測技術除了用于對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