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太陽能產業發展步履維艱
過去由于歐洲對太陽能需求的拉抬,造就中國太陽能光伏市場榮景,業者不斷大開產能。但當前國際市場不景氣,太陽能產品價格大跌,歐美更對中國進行“雙反”(反補貼、反傾銷)調查,使得向來過度依賴海外市場的大陸太陽能業者,正面臨*嚴酷的生存挑戰濕度傳感器探頭, 不銹鋼電熱管, PT100傳感器, 流體電磁閥,鑄鋁加熱器,加熱圈。
與此同時,與遭遇出口寒冬相比,其高能耗更讓人憂慮?;谔柲墚a品在生產過程中,能源消耗量相當大,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中心主任林伯強就表示,這等于多年來中國人花著高能耗,為外國人加班加點提供節能產品一樣,這種發展模式就是“人吃蘋果我吃渣”,該檢討了。
太陽能光電是大陸“十二五”(2011~2015)時期新能源領域的重點發展方向,也是大陸*具競爭力的出口商品之一,但如今卻面臨黯淡的前景。大陸太陽能產業在2004年后快速發展,連續多年增長率超過100%。從2007年至今,大陸太陽能電池產量更穩居世界首位,也成為全球*大的光電產品輸出地。
不過,目前太陽能產品出口量雖不斷提高,價格卻不斷下滑。以太陽能電池為例,去年出口均價下降37.1%,從去年初每瓦2美元持續下跌,*低價僅為每瓦0.8美元。更要命的是,近期歐美針對大陸太陽能產品的“雙反”調查愈來愈緊,讓其太陽能出口蒙上陰影。
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徐征坦言:“我國近6成光伏(電)產品銷往歐盟市場,一旦歐盟雙反,我國光伏制造商將遭受摧毀性打擊。”
此外,大陸太陽能產業在發展上的“三頭在外”情況也成為批評焦點,必須加以扭轉改變。中國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表示,大陸太陽能光電產業是典型的“三頭在外”產業:一是太陽能電池的生產設備主要從國外進口;二是多晶體硅材料主要從國外進口;三是生產的電池產品主要出口國外。
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歐美國家除采取“雙反”等傳統貿易保護手段外,還試圖透過制定更加嚴格的減排規則、技術標準、勞工標準、社會責任等來強化產業控制主導權,以削弱開發中國家的出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