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產業的清潔能效與環境問題分析
當今,能源消耗急劇增長,電能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消耗品,人類生活對電能和現代機械帶來的便利越發依賴,在這樣的依賴和便利背后,我們的生活環境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電力與環境究竟有著怎樣的關聯?帶著諸多疑問,中國廣播網環保頻道采訪了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組成員、秘書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志軒濕度傳感器探頭, ,不銹鋼電熱管 PT100傳感器, ,鑄鋁加熱器,加熱圈流體電磁閥。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組成員、秘書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志軒接受中廣網環保頻道采訪。
[中國廣播網環保頻道]:首先感謝王秘書長接受我們的訪談。談到電力與環境,多數人認為電力是一種清潔能源,也有人認為當人們在使用電燈、電視、電冰箱、空調等電器時,環境也同時遭到了破壞。您認為電力對環境究竟是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
[王志軒]:首先,電力工業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物質基礎,現在人們離不開電,譬如我國2008年年初由于凝雪冰凍災害造成的南方部分省市電力設施損壞帶來的大面積停電影響,再如今年七月份印度的大停電波及6億多人口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可以說,一次較大面積的短暫停電事故,其破壞性影響不亞于一場大地震。電力工業的發展和電的使用給人類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電力工業對環境的影響問題,伴隨著電力工業誕生的那一刻起就產生了。特別是在工業化初期,忽視對污染的控制,電力工業對環境的影響給人造成深刻印象,直到現在很多人一談到電力工業,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就是林立的煙囪。事實上現在的電力工業和初期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用現有的污染控制技術可以把污染控制在環境允許范圍之內。電力產業的清潔能效與環境問題分析
其次,要辯證看燃煤發電和環境的關系。電力工業是能源轉換行業,不是能源消費行業,轉換的目的是為了更加高效、清潔、方便地利用像煤炭、水能等一次能源。電能本身是清潔能源,污染是在轉換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的大小取決于一次能源的性質和污染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散燒煤炭由于難于有效控制污染,比起利用發電產生熱能和電能的污染要大得多。電力工業把煤炭轉化為電能,集中控制污染,從而成為解決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措施。如發達國家,90%左右的煤炭都為電力工業所利用,所以整體環境質量比較好;而我們國家把約50%以上的煤炭轉換為電能,還有40%多是作為散燒、工業鍋爐、窯爐、煉焦、化學工業等應用,由于污染控制水平大大低于電廠,對環境危害比較大。因此,從全社會角度來看,應盡可能地把燃燒煤炭轉化為電能。從發電來說,有火電,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我們國家煤電發電量占總量的75%左右,但裝機容量占65%左右,為什么發電總量比例大于裝機容量比例,是因為煤電穩定、**,機組的利用小時數高,如煤電一年可利用小時數平均在5500小時左右,而風電在2000小時左右,太陽能在1000小時左右。當煤炭大部分轉為電力工業之后,事實上是替代了其他燃煤行業的污染控制任務。
燃煤電廠對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常規污染,包括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灰渣、噪聲污染等。重點污染是大氣污染,包括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目前,我國電廠煙塵污染控制水平居世界前列,如電廠產生的99.5%的煙塵得到控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火電雖然發展壯大了17倍多,但煙塵排放總量卻減少了約三分之二,這得益于污染控制技術水平的提高。“十一五”期間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煙氣脫硫,現在90%燃煤電廠裝備了煙氣脫硫裝置,相對于美國要高30多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開展大規模煤氣脫除氮氧化物,即脫硝,總的來說,我國的控污水平已處于世界先進地位。另一個方面是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排放,一般不把溫室氣體叫做污染物,它主要是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從單位發熱量產生的二氧化碳來看,煤炭相比天然氣來說是高碳能源,而核電、水電、風電等非化石能源是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能源,但由于我國一次能源以煤炭為主,實現低碳發展的任務非常艱巨。
[中國廣播網環保頻道]:有報道稱電力行業是減少PM2.5污染的重要行業,也同時是產生PM2.5的重要行業之一。如何科學看待電力與PM2.5的關系?
[王志軒]:首先,應清楚PM2.5是什么,國家環境空氣監測方法中它的定義是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和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氣象觀測規范定義是空氣動力學等效直徑小于和等于2.5微米的大氣氣溶膠質量濃度。定義的角度有所不同,并且比較抽象,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指能懸浮在空中的微細顆粒。
PM2.5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由自然界產生,二是人為排放。自然界產生包括海洋、火山爆發、森林大火、風沙、微生物、花粉等;人為源產生包括農業、工業活動,如汽車排放、燃料燃燒、礦物質加工、建筑、大量生活源等都是PM2.5的來源。人為源中可分為直接排放和氣體轉化成顆粒也稱為二次顆粒物兩種方式。對于直徑大于5微米的顆粒來說,一次顆粒物在環境中的數量要大于二次顆粒物,但對于大多數小顆粒來說,情況正好相反。由根據2008年出版的《大氣科學》(atmospheric Science),在城市地區,人類活動產生的直徑小于5微米的粒子占天然排放的20%,其中二次顆粒物占人為排放的約90%。由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城市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的差異性,PM2.5的來源、組成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國當前城市PM2.5主要是汽車排氣的影響和當地源的影響。
電力中的火電消耗化石能源,產生的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是PM 2.5的來源,但隨著近年來電力工業調整結構和布局、加大污染治理措施,火電排放并不是影響城市環境質量和產生PM2.5的主要原因。同時,電力是能源轉化行業,也是能夠實現污染物集中治理的行業,通過提高城市的熱電聯產水平,加大煤炭轉換為電力的比重,是減少全社會污染物排放的工程。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能源轉化為電力,電力工業更要加強自身的污染排放的控制。